**氣候變化,未來育種增產研究需重視“耐高溫”
近日,一項針對過去50多年北美小麥區域實驗數據的研究,全面評估了當前和未來氣候條件下的小麥產量變化。研究結果顯示,按照當前的育種效率,未來升溫**過6.0攝氏度(升溫閾值)條件下,新育成的冬小麥品種產量,將**基準氣候中對照品種的產量水平,而對于春小麥而言,該升溫閾值僅為3.6攝氏度。這意味著,當前的小麥育種策略需要調整,在未來需要較加重視品種對高溫氣候的適應性。
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賀勇2010年進入加拿大農業部做博士后,開始接觸和北美小麥相關的長期記錄數據,這些數據縱貫半個世紀(1961-2018),是當地農業部門多年來的累積。其中較寶貴的,是有固定的對照品種常年參與小麥的區域試驗。通過這些數據,賀勇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天一研究員聯合***小麥育種學家羅恩·德波(ron depauw)等中外12家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,過去50多年中,**氣候升溫對小麥的生產并不友好。
按照模型推算,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,在生長季平均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的條件下,冬小麥產量減少3.5%左右,而春小麥產量減少能達到7.5%。該研究通過將新育成品種與各自固定的對照品種進行比較發現,冬小麥新育成品種的耐熱性不斷增強,而春小麥新育成品種的耐熱性不但沒有提升,甚至有可能減弱。
然而,快速發展的育種技術、高速增長的小麥產量,使得氣候的影響降到了較低。事實上,過去半個世紀,**小麥總產量提升了50%以上,遠遠**過氣候影響造成的減產。上世紀末開始,育種技術突破性進展對國內外小麥增產的促進作用趨于減弱。盡管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新的技術用于小麥育種的研究,已有30多年歷史,但隨著育種目標的內容和難度大幅增加,近年來在小麥增產上,該技術與育種家的期望尚有較大差距。與此同時,氣候變化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日益明顯,而未來**對小麥的需求仍將呈大幅度增長。因此,進一步提高小麥單產和應對氣候變化對小麥生產的沖擊,是**主要小麥種植國家的研發重點。
面對未來可能的風險,我們是否有應對的能力,又該如何應對?未來在育種中可能需要較加重視適應性的問題。過去很多年中,不管是中國還是**,小麥育種家們更多重視產量的提升,而對適應性的問題重視不夠。尤其對長期氣候變化下的小麥適應性問題,較是如此。
未來較好抵御升溫對小麥產量的影響,關鍵在于育種策略的轉變,而當前的小麥育種策略,確實無法抵御這一風險。育種家們在重視產量提升的同時,較應該注重作物抵御升溫的適應性。作為一家深耕農業育種領域,專注表型圖像技術的公司,希望在育種行業為每一位科研者提供技術幫助,愿我國的種業發展較好,前途似錦。
三亞博瑞源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表型系統解決方案,表型分析儀,食用菌表型設備等